岁不辞书 心有明珠

日期:2022-10-17作者:党委办来源: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1地质队阅读次数:5712字体:[] [][]

耕读传家、代代相承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尊崇的理想家庭生产方式,数千年来,我们既事稼穑、丰五谷以立性命,又读诗书、达礼义以立高德,人们以耕养身,以读明道,在漫长的岁月里潜移默化的接受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,把“仁义礼智信”刻进了民族的骨血,将“温良恭俭让”融入了民族的灵魂。

中国优秀传统典籍卷轶浩繁,一人哪怕穷极一生也无法阅尽,我们拥有着其他民族无可比拟的瑰宝,能够从中国历代的文史中汲取养分,何其可幸。“最好的家风,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。”从我幼年还未能完全识字时起,长辈们便用国学诗词为我启蒙,最早口齿不清时便已经能有模有样的学着大人们背上几句诗文了,彼时还不能够懂得其中的含义,大概只是能够背出那些诗句就能得到大人们的夸赞,于是才乐此不疲。及至我能够读文识字时,父母从住地的图书馆淘来了几大捆的书籍,从先秦散文至明清文学,从儒家经典到道学百家,甚至还不乏些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尚且枯燥难读的古籍,他们从中挑选了两本作为我的案头书,一本唐诗,一本宋词,由此正式将我领进了传统文学的宏伟殿堂。自那以后,读书成了我的一种习惯,也成了一家人能够共同坚持的事情,读完一本书,再从那一面排列着齐整的文集的书柜寻找下一本,已然成了一种值得令人惊喜的期待。

明人张岱曾有言:“世间极闲适事,如临泛游览、饮酒弈棋,皆须觅伴寻对;惟读书一事,止须一人,可以尽日,可以穷年。环堵之中而观四海,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,天下之乐,无过于此。”寥寥词句几行,已将读书之孤独、捧卷之自得,尽言其中。想来我初识句读时,因难以体悟到诗文词句里的隽永意蕴,很快便觉得索然无味,将其弃置一旁,转而反反复复读起了传统神话故事,崇尚着女娲补天的无畏精神与浩然气概,敬佩起夸父逐日的勇敢执着与自由豪壮,感叹于精卫填海的坚持不懈与英勇顽强,我从这些瑰丽雄壮的神话里,窥见了在那蹒跚远去的古老民族历史中产生,却代代薪火相传的独有信仰信念,即天地不可夺人力,通俗说来便是人定胜天,奋斗不止。

我国的神话传说总带着原始的韧劲与野性,向人们昭示着想要“得”,就必先要奋斗,即便是所谓的“神”,也大都是英雄的象征,其中更有炎黄一类的领袖人物,他们甘愿奉献、勇于探索,带着悲天悯人的“神性”,却没有弹指便日月颠倒、挥袖便移山填海的神力,所以燧人钻木取火、神农遍尝百草、大禹率众治水,我们才拥有了希望的火、治病医疾的药,成功战胜了自然灾害。比之将希望寄托于天降神赐的缥缈幻想,奋斗实干才一直为中国人所推崇,于是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盛世,既走过一路繁花似锦,又曾在西风残照与衰草离披中踽踽独行,中国人民才能在近代中国饱受苦难时百折不挠,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们团结在党的鲜红旗帜下挽狂澜于既倒,撑大厦于断梁,用血泪换来崭新的太阳,在烈火中涅槃重生。又如当今时代我们崇尚的英雄,他们不必站在聚光灯下,也未必拥有响亮的名号,很多时候以集体的形象出现,他们是我,是你,是每个岗位上以平凡身份付出的我们。

我最早读到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时不解其意,听得一句“少年强,则中国强,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亦不知深浅,后来才明白这是强读学优的意义所在。自古以来儒士们读书便有“学而优则仕”这样一条准则,其真正内涵是只有读了书才能去当官做事,以此来检验学养,宣扬的是以学求道、以学证道,然而今人们对它却多带有功利性的理解,即学好了就要去做官,读书学习成了达到做官目的的方式和手段,二者看似殊途同归,实际上失之毫厘,读书应当是发自内心且自然而然的。

历史长空浩瀚,群英堂堂若星汉灿烂,我在史书与一些文人志里看见过许多读书人的故事,他们年少时博览群书,立出仕建功之志气,身怀经国济世之才,一腔抱负寄黎民社稷,他们的故事在各个时期重复上演,想来吾辈应复如是。也许每个人在那热情灿烂、鲜活奔放的少年时代,都有过远大的志向与了不起的梦想,“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”,是许多人慷慨激昂的凌云壮志,是铿锵有力的坚定信念,学有所用、读书报国,不负韶华,同样也是我的不懈追求,而如何成为这样的人,则是我该常思常想的问题。

在我大学时期,教授文学的老师们常说,中文系的学生或许可以没有才华,但一定要有傲骨,他们总会反复向我们提及“文人风骨”,它在历代文士对名利的淡泊、对苍生的关怀、对时弊的针砭与对权贵的蔑视上表现的酣畅淋漓,而我们读书,正是为了养这种风骨,以使我们永远清亮坚韧,永远赤诚坦荡,先做个有骨气的读书人,才能做成国家和民族的脊梁。我还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一段话,“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,只是向上走,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发声的发声,有一份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此后如竟没有炬火,我便是唯一的光。”我想,这应当就是有志气、有骨气、有底气的中国青年模样,是我向往且该要成为的模样。

我们读书,从书中可观古人们描摹出的宏大而富饶、奇幻且壮丽的世界,在各式各类的文籍故事里找到生命的共鸣,在微言大义里探寻中国人生活与治世的哲学。我国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宣扬着一种尚德精神,这种“德”所塑造的即是独特的中国式人格品质,是灵魂与智慧的完美结合,正如辜鸿铭先生在《中国人的精神》里提到过:“中国人的人性深处拥有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人类的智慧的温良。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,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,显示出体谅、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。”这在日常生活中,则是我们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”的体现,彰显出为人处世、待人接物时的厚德宽容、兼容并蓄与和而不同的态度。

尘寰百态,人各有异,我们一路行来、此后行去,难免会碰到各色各样的人,既然有人志趣相投,也定会有人观念相左。我们也许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明白了很多道理,但仍会因内心深处的愿望不被满足、未被他人认可肯定或是别的原因而时不时的产生出一些杂念,并为此挣扎、痛苦、犹豫,而我们要将其进行自我消解,必定要靠上述“德”的精神。《小窗幽记》中有一句话,“闭门即是深山,读书随处净土”,于是我坚持以读书修心,坚信书籍文字能够为我构造一个宁静致远的内心世界,逐步形成“不烟不茗而自清芳”的内在修养,好使我在与人相处时始终能够静心平和、友善恭谦,真正做一个有温度、懂情绪、会思考的人。

“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,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,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,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”,人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读书总会有不同的感悟,所以读书应是一辈子的修行,是永不应息止的事。而这世间读有字之书的也好,读无字之书的也罢,尽是读书人,伯牙既有子期之遇,那这满是读书人的天下,何愁没有知己两三。我始终相信,只要在每个熠熠生辉的日子里大胆恣肆的生活,在每一个静默与爆发的阶段里寻求突破与成长,服从内心、活出自我,无需特立独行,也能一路走来一路盛放,彼时便有蝴蝶自来。

今时六合同风,九州同贯,海清河晏,江山激昂。于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,以文为迎,共襄盛举,与有荣焉。(吴磊)   


2022年84

上一篇没有了
下一篇路遇受伤老人,暖心送其回家